似乎在大众认知里,和大多数人想法不一致的人是人群中的异类,很容易遭受排斥。
什么合不合群的,余潇潇没太当回事,她这个人没什么得失心也很难产生幸福感,因为对生活没有太多期待所以该怎么样就随她去吧,这样对万物都颓丧的心态反倒显得有些积极。
与当下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余潇潇最大的愿望不过是在保证生存的情况下攒下点钱望有朝一日能买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在生活的城市里给自己一个家。
不,还是不一样的,她已经二十五岁了。
二十五是个可怕的分水岭,女人的青春好像就这么几年,二十五岁之前还可以称自己为年轻人,过完二十五岁就已经开始奔三了,再过几年周遭的声音会越来越多,就算你不在意旁边的人也会不停地提醒你:你都快三十了,已经不小了,该找个人嫁了,该生个孩子了,该.......
永远不是你想怎样,而是你该怎样。
永远被焦虑追着跑。
余潇潇有畅想过自己三十岁以后的样子,大概和父母期望中的不一样,也许她还是这样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里得过且过地活着,也许她会被行业淘汰,会转行,换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稳但也枯燥,唯一的好处是不用像现在这样疯狂加班消耗年轻的身体,因为那时的身体已经不再年轻,不能承受这样高负荷的运转。
家与公司两点一线才是大多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主基调。
哦,差点忘了,她现在还没有家,现在住的地方只能称作房子,不能叫作家。
如果非要起个名字可以算作是临时的“家”。
余潇潇回到临时的小家时已经十一点过十分,打开门的时候家里灯还亮着,姜霭在客厅的沙发上,盖着薄毯蜷成一团,一动不动像是睡着了。
朦胧的场景让人有些恍惚。
好像是姜霭刻意为之,余潇潇每次加班到很晚回家灯都亮着,姜霭总在客厅,有时候坐着做作业,有时候躺着翻书,还有的时候在看着电视里不知道在放着什么的剧,余潇潇不止捉到一次她偷偷打哈欠,这还是第一次见她睡着,就好像姜霭一直在等她回来。
相比较回到家面对一间空荡荡的屋子,冷冰冰的没有人味,这样家里有个人在的感觉其实并不坏,虽然偶尔也会让余潇潇产生一种不自在感,做什么事都得顾忌有旁人在场,但姜霭就如同她说的那样,从来不会打扰到她,甚至在努力降低存在感。
就算如此,余潇潇也没有真的完全忽略她。
当然,也不怎么关心就是了。
但姜霭此时此刻睡在外边,角落的空调运转着空气凉飕飕的,只盖一层薄薄的毯子缩在沙发上睡久了总归不舒服,不能不管。
什么合不合群的,余潇潇没太当回事,她这个人没什么得失心也很难产生幸福感,因为对生活没有太多期待所以该怎么样就随她去吧,这样对万物都颓丧的心态反倒显得有些积极。
与当下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余潇潇最大的愿望不过是在保证生存的情况下攒下点钱望有朝一日能买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在生活的城市里给自己一个家。
不,还是不一样的,她已经二十五岁了。
二十五是个可怕的分水岭,女人的青春好像就这么几年,二十五岁之前还可以称自己为年轻人,过完二十五岁就已经开始奔三了,再过几年周遭的声音会越来越多,就算你不在意旁边的人也会不停地提醒你:你都快三十了,已经不小了,该找个人嫁了,该生个孩子了,该.......
永远不是你想怎样,而是你该怎样。
永远被焦虑追着跑。
余潇潇有畅想过自己三十岁以后的样子,大概和父母期望中的不一样,也许她还是这样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里得过且过地活着,也许她会被行业淘汰,会转行,换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稳但也枯燥,唯一的好处是不用像现在这样疯狂加班消耗年轻的身体,因为那时的身体已经不再年轻,不能承受这样高负荷的运转。
家与公司两点一线才是大多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主基调。
哦,差点忘了,她现在还没有家,现在住的地方只能称作房子,不能叫作家。
如果非要起个名字可以算作是临时的“家”。
余潇潇回到临时的小家时已经十一点过十分,打开门的时候家里灯还亮着,姜霭在客厅的沙发上,盖着薄毯蜷成一团,一动不动像是睡着了。
朦胧的场景让人有些恍惚。
好像是姜霭刻意为之,余潇潇每次加班到很晚回家灯都亮着,姜霭总在客厅,有时候坐着做作业,有时候躺着翻书,还有的时候在看着电视里不知道在放着什么的剧,余潇潇不止捉到一次她偷偷打哈欠,这还是第一次见她睡着,就好像姜霭一直在等她回来。
相比较回到家面对一间空荡荡的屋子,冷冰冰的没有人味,这样家里有个人在的感觉其实并不坏,虽然偶尔也会让余潇潇产生一种不自在感,做什么事都得顾忌有旁人在场,但姜霭就如同她说的那样,从来不会打扰到她,甚至在努力降低存在感。
就算如此,余潇潇也没有真的完全忽略她。
当然,也不怎么关心就是了。
但姜霭此时此刻睡在外边,角落的空调运转着空气凉飕飕的,只盖一层薄薄的毯子缩在沙发上睡久了总归不舒服,不能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