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清廷已宣布解散皇族内阁,袁世凯风尘仆仆地抵达北京之后,立即宣布组织新内阁,以梁郭彦为外务大臣,赵秉钧为民政大臣,严修为度支大臣,唐景崇为学务大臣,王士珍为陆军大臣,萨镇冰为海军大臣,以及一些列的各部大臣和副臣皆任命完成,北洋系和亲袁世凯的人占了大部分,清廷实际权力已完全落入袁世凯之手,现在清廷不但要看振国军的脸色,还要看袁世凯的脸色,听天由命了。
而袁世凯此时的心态也十分复杂,在南京失守之前,袁世凯还对于通过军事手段应对时局寄予厚望,但南京清兵纷纷倒戈之后,袁世凯如隆裕太后和载沣等人一般,很是震惊,此后已失去了武力镇压革命的信心。
这几日时局变换得太快,快得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但这位有着极强应变之能,以往随时能依靠明、暗、好、歹等各种手段立于不败之地,及时逢凶化吉的老奸巨猾之人,也还是有他独到的非常手段。
袁世凯非普通人可比,在这种急速变化的格局之中,他已经开始施展自己的神通,采取各种有利于自己的手段,来让自己从这场混乱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而他除了更多考虑个人利益之外,其它的都被他当成了可以牺牲的条件,清政府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存在,在袁世凯看来,已经是一个非常具有弹性的问题,这种原则问题对于他而言,也是随时可以做出让步的。
十月九日,李天成来在中路军位于湖州城外的军营,召开了战前军事会议,会上作出了一些列的军事部署,制定了中路军进攻安徽的军事路线和相关策略等事宜。
按照李天成的计划,中路军将向安徽宣城和芜湖方向推进,随后便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南下沿铜陵、安庆、九江直逼武汉;二是大军逼进巢湖、合肥,然后进占六安,一路西进挺进河南信阳,占领信阳和湖北广水交界处的军事要地武胜关。
武胜关为河南通往湖北的军事要地,位于河南鸡公山南三十五公里,是中国九大名关之一的关口,被人们称为“青分豫楚、襟扼三江”的一块宝地,千百年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南锁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之说。
武胜关地处险要关口,附近山峦层叠交错,群峰延绵不断,交接在一起,关口以山为屏障,凿山成隘,古代用“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来形容它的险峻,历来为南北抗衡之地,行师必由之道。
如果中路军沿安庆、九江路线挺进,计划会在九江与南路军一部回合,进而直逼武昌,这样便可使南路军获得强有力的支援,进攻会变得顺利一些,且南路军可以分出一部分兵力从南昌向西南兵进江西新余,然后直逼湖南株洲、湘潭,抵达长沙,再挥兵北上岳阳、武汉,从东、南两个向支持民军,向北洋军发动进攻。
这样排兵布阵有一个不利之处,就是清兵在武汉剩下的两个军,在振国军抵达武汉之后,可以选择坚持作战,或是放弃武汉,若他们放弃武汉之后,便可轻松撤回北方,因为河南此时还是清兵的势力范围。
按照另一个作战计划,振国军中路军向合肥方向进发,然后直逼河南信阳武胜关,这样便可锁住这个南北交通要道,让清兵退无可退,被振国军包围在武汉地区,然后便陷入三面合围境地,很容易被打垮。
这个计划也有不利之处,那就是没有中路军南下的支持,南路军在江西、湖南的进攻会变得困难一些,而且两军之间的间隙过大,清兵也可从中路军和南路军的间隙进行穿插作战,比如清兵可以从大别山穿插直抵安徽安庆等地,进而将振国军割断,阻断中路军和南路军的联系。
但此时清兵在武汉地区只有两万多人,振国军中路和南路军加起来有三万多人,兵力和装备上都占了优势,而且清兵要向从大别山险要的地带穿过去,也并非易事,他们到了安庆之后,中路军可以杀个回马枪,与南路军一起将清兵包抄在皖南地域,这两支北洋军主力部队的处境将十分艰难,随后他们不可能孤军向南方进发,那样便会被南方革命军层层包围,后果可想而知,他们只能向北突破振国军防线,然后北上河南和安徽北部地区,才可宣告突围成功。
而这样做,清兵还不如直接从汉口向北撤退,通过武胜关退到河南腹地,所以一旦振国军朝合肥方向挺进,清兵必将赶在振国军抵达之前,朝武胜关方向撤退,这样他们才能虎口脱险,全身而退。
所以如果振国军想要封锁住武胜关,必须派一支快速反应部队,先行抵达武胜关,封锁住关口,阻挡清兵大部队的撤退路线,在振国军中路军主力抵达之前,这支快速反应部队能否抵挡住清兵的进攻,守住武胜关还很难讲,这支部队需要由骑兵和直升机运送的步兵组成,他们必须轻装前进,因此不可能携带重炮等重装备,用来扼守武胜关,面对清兵两万多人的大军,他们能坚守的时间一定不会太久,这段时间内中路军主力能否赶到武胜关,也是个未知数,因此封锁武胜关,切断清兵退路的把握也并不大。
前面这些假设都是基于安徽和江西战局顺利的情况下的设想,如果安徽和江西等地受到清兵顽强抵抗,没有出现多方倒戈倒向振国军的情形,则这些战略计划实现的可能性就更低,能否尽快占领合肥等地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还需根据具体形式发展,再做进一步的战略调整。
此时上海苏南等地的新兵已征集超过一万人,民众革命热潮不减,这一万人已组成了振国军第十预备役师,这个师将负责上海和浙江的防务,一个旅五千人被派驻到了浙南地区,防守浙南各要地,防止福建方向的清兵再次北上,但目前的局势看来,福建等地也有骚乱的迹象,所以清政府此时还能否调动福建清兵是个问题,因此振国军后方的压力此时还没有显现出来。
这些预备役的新兵目前还不具备很强的战斗力,不能投入前线使用,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部队内由新兵组成的部队战斗力普遍低下,有的部队则一击即溃,所以陈诚在武汉会战之后曾经总结出,一定不要派没经过训练的部队上战场的教训。
而袁世凯此时的心态也十分复杂,在南京失守之前,袁世凯还对于通过军事手段应对时局寄予厚望,但南京清兵纷纷倒戈之后,袁世凯如隆裕太后和载沣等人一般,很是震惊,此后已失去了武力镇压革命的信心。
这几日时局变换得太快,快得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但这位有着极强应变之能,以往随时能依靠明、暗、好、歹等各种手段立于不败之地,及时逢凶化吉的老奸巨猾之人,也还是有他独到的非常手段。
袁世凯非普通人可比,在这种急速变化的格局之中,他已经开始施展自己的神通,采取各种有利于自己的手段,来让自己从这场混乱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而他除了更多考虑个人利益之外,其它的都被他当成了可以牺牲的条件,清政府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存在,在袁世凯看来,已经是一个非常具有弹性的问题,这种原则问题对于他而言,也是随时可以做出让步的。
十月九日,李天成来在中路军位于湖州城外的军营,召开了战前军事会议,会上作出了一些列的军事部署,制定了中路军进攻安徽的军事路线和相关策略等事宜。
按照李天成的计划,中路军将向安徽宣城和芜湖方向推进,随后便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南下沿铜陵、安庆、九江直逼武汉;二是大军逼进巢湖、合肥,然后进占六安,一路西进挺进河南信阳,占领信阳和湖北广水交界处的军事要地武胜关。
武胜关为河南通往湖北的军事要地,位于河南鸡公山南三十五公里,是中国九大名关之一的关口,被人们称为“青分豫楚、襟扼三江”的一块宝地,千百年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南锁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之说。
武胜关地处险要关口,附近山峦层叠交错,群峰延绵不断,交接在一起,关口以山为屏障,凿山成隘,古代用“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来形容它的险峻,历来为南北抗衡之地,行师必由之道。
如果中路军沿安庆、九江路线挺进,计划会在九江与南路军一部回合,进而直逼武昌,这样便可使南路军获得强有力的支援,进攻会变得顺利一些,且南路军可以分出一部分兵力从南昌向西南兵进江西新余,然后直逼湖南株洲、湘潭,抵达长沙,再挥兵北上岳阳、武汉,从东、南两个向支持民军,向北洋军发动进攻。
这样排兵布阵有一个不利之处,就是清兵在武汉剩下的两个军,在振国军抵达武汉之后,可以选择坚持作战,或是放弃武汉,若他们放弃武汉之后,便可轻松撤回北方,因为河南此时还是清兵的势力范围。
按照另一个作战计划,振国军中路军向合肥方向进发,然后直逼河南信阳武胜关,这样便可锁住这个南北交通要道,让清兵退无可退,被振国军包围在武汉地区,然后便陷入三面合围境地,很容易被打垮。
这个计划也有不利之处,那就是没有中路军南下的支持,南路军在江西、湖南的进攻会变得困难一些,而且两军之间的间隙过大,清兵也可从中路军和南路军的间隙进行穿插作战,比如清兵可以从大别山穿插直抵安徽安庆等地,进而将振国军割断,阻断中路军和南路军的联系。
但此时清兵在武汉地区只有两万多人,振国军中路和南路军加起来有三万多人,兵力和装备上都占了优势,而且清兵要向从大别山险要的地带穿过去,也并非易事,他们到了安庆之后,中路军可以杀个回马枪,与南路军一起将清兵包抄在皖南地域,这两支北洋军主力部队的处境将十分艰难,随后他们不可能孤军向南方进发,那样便会被南方革命军层层包围,后果可想而知,他们只能向北突破振国军防线,然后北上河南和安徽北部地区,才可宣告突围成功。
而这样做,清兵还不如直接从汉口向北撤退,通过武胜关退到河南腹地,所以一旦振国军朝合肥方向挺进,清兵必将赶在振国军抵达之前,朝武胜关方向撤退,这样他们才能虎口脱险,全身而退。
所以如果振国军想要封锁住武胜关,必须派一支快速反应部队,先行抵达武胜关,封锁住关口,阻挡清兵大部队的撤退路线,在振国军中路军主力抵达之前,这支快速反应部队能否抵挡住清兵的进攻,守住武胜关还很难讲,这支部队需要由骑兵和直升机运送的步兵组成,他们必须轻装前进,因此不可能携带重炮等重装备,用来扼守武胜关,面对清兵两万多人的大军,他们能坚守的时间一定不会太久,这段时间内中路军主力能否赶到武胜关,也是个未知数,因此封锁武胜关,切断清兵退路的把握也并不大。
前面这些假设都是基于安徽和江西战局顺利的情况下的设想,如果安徽和江西等地受到清兵顽强抵抗,没有出现多方倒戈倒向振国军的情形,则这些战略计划实现的可能性就更低,能否尽快占领合肥等地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还需根据具体形式发展,再做进一步的战略调整。
此时上海苏南等地的新兵已征集超过一万人,民众革命热潮不减,这一万人已组成了振国军第十预备役师,这个师将负责上海和浙江的防务,一个旅五千人被派驻到了浙南地区,防守浙南各要地,防止福建方向的清兵再次北上,但目前的局势看来,福建等地也有骚乱的迹象,所以清政府此时还能否调动福建清兵是个问题,因此振国军后方的压力此时还没有显现出来。
这些预备役的新兵目前还不具备很强的战斗力,不能投入前线使用,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部队内由新兵组成的部队战斗力普遍低下,有的部队则一击即溃,所以陈诚在武汉会战之后曾经总结出,一定不要派没经过训练的部队上战场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