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国内的情况与当时的日本并不十分类似,虽然国内依旧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结构,农业问题是根本问题,但因为有了杂交水稻的出现,所以各地农民开始大幅度增收,已经可以部分弥补因为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减产,国家总体的粮食产量只会有增无减,国家通过收购多余的粮食,进行粮食补贴,向颗粒无收的灾民提供口粮,解决他们的生存基本问题,总体上农民没有出现活不下去的状况,广大农村社会保持着基本的稳定,少数地区出现的抱怨和反抗情绪,在政府的补贴安抚下也得到了缓解。
政府也在各地专门成立了农民救助站,凡是受到自然灾害影响而无法获得基本生存粮食的农民,一经政府调查属实,就会按人头发放基本口粮,使他们不至于饿死,同时部分安排一些人进入工厂或是其它国家建设部门上班,以获取收入解决家庭的燃眉之急。
全年发放的农民口粮补贴总额达到两亿龙币,折合两百万两白银,按照大米市场平均一块钱的售价,全年发放粮食补助两亿斤,平均每户家庭获得了一百斤粮食的补助,获得补助的家庭达到两百万户,基本上涵盖了所有因灾害减产或颗粒无收的人口,保证了社会稳定。
同时城市贫困人口补助也达到三千万龙币的规模,除了优先介绍贫困家庭成员进入工厂工作之外,主要也是进行粮食补助,以保证这部分人的基本粮食需求。
这个时期的国内人民对于生活要求并不高,长期落后的社会使得人民早已放弃了对富裕生活的憧憬,只要不让他们活不下去,躺在家里饿死,就达到了基本要求,因此农民和城市失业人员的基本生存问题解决了,对于新政府而言,压力自然就减轻了许多,存在社会动荡的隐患也就消除了。
至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问题,比如要解决大部分人的医疗问题,看不起病的问题,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任重道远,普通人民也理解政府从清朝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怎样的烂摊子,对政府的要求也不会太高。
另外政府之中也存在公务员工资过低的抱怨,如今政府普通工作人员的工资还不如工厂的工人,国家一时只重视工业的发展,削减了大量的政府机构支出,导致公务人员工资普遍偏低。
这一点政府也做出了承诺,答应所有政府人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年,将开始较大幅度的增加公务人员收入,最终要使得政府公务员收入比工厂工人稍高,这才稳定了一部分人的人心,使得想要跳槽的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暂时留了下了,但还是有人等不急,干脆辞职进入了工厂当起了工人,但这也实属正常,政府短时期的困难是无法解决的,只等待几年后,财政状况改善之后,也会出现人才回流现象。
第二百一十二章广濑一郎
时间很快过去了半个多月,到了一九一三年二月出头。此时的上海虽然已经该县立市,但在建国之后还没有独立出来,暂时还是属于江苏省一部分,国会准备审议一个新的议案,将上海独立出来,建立一个直辖市,将上海建设成为远东地区新的现代化大都市,新的议案估计会在下半年获得通过。
在上海市区西南部的一条叫做长宁街的小巷子里面,有一栋很不起眼的房子,这栋房子看起来很古老,是一栋两层的民房,外表看起来破破旧旧的,墙壁上布满灰尘和破损的坑洼,房子也是老式的木砖建造结构。
这栋房子的主人原本是上海本地一户居民,由于家中拮据,几年前将房子卖给了另外一个外地人,新主人住在这栋宅子里之后,一直深居简出,不好与外人打交道,周围的居民都和里面的主人都不太熟悉,很少有人见到主人出来闲逛和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只不过是偶尔有人见到主人家里会有客人过来拜访。
这家人家里的窗帘子也是时刻都拉起来,似乎刻意与外界保持着距离,大家都以为这家人只是比较古怪,好僻静而已,也没有太在意,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这栋宅子的状况依旧未变。
一天夜间,八九点钟的样子,这个时代的人们习惯早睡,晚上七点左右吃过夜饭,闲聊琐碎片刻,或是忙点杂事,到了八九点就该吹灯睡觉了,街上的行人已经非常少了,偶见有几户人家窗户上透射出一丝昏黄的灯光,照射到了昏暗的街道上。
在昏暗的街道上,闪出了一个黑影,一名头戴圆礼帽、身穿长马褂的男子正在街道上匆匆而行,迎着冰冷的夜风,借着昏暗的灯光,男子紧了紧脖子上的围巾,快步走到了南北向的长宁街南边的拐口处。
男子的帽檐压得很低,低着头自顾着赶路,似乎对周围的事物都不感兴趣。
男子走到长宁街尽头时,刻意放缓了脚步,到了路口时,男子突然停住了脚步,转过头去四处张望了一下,只发现身后寂静无人的街道,没有发现有什么行人的踪迹,男子转回头之后,快步走入了狭窄的巷子里面,这条巷子只有两米多宽,两旁都是民宅,只能容人和小黄包车穿行,一般的大车子是进不来的,地面上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垃圾和污渍,不太干净的样子。
男子走了几步又回头望了几眼,没有发现有什么人跟在后面,于是放心地朝前方快步走了过去,到了那栋性格古怪的主人宅子之前,男子再次谨慎地四处望了一下,随后便轻轻敲响了宅子前面的院门然后轻声咳嗽了几声,声音很小,似乎不太想让周围的人知道有人造访。
政府也在各地专门成立了农民救助站,凡是受到自然灾害影响而无法获得基本生存粮食的农民,一经政府调查属实,就会按人头发放基本口粮,使他们不至于饿死,同时部分安排一些人进入工厂或是其它国家建设部门上班,以获取收入解决家庭的燃眉之急。
全年发放的农民口粮补贴总额达到两亿龙币,折合两百万两白银,按照大米市场平均一块钱的售价,全年发放粮食补助两亿斤,平均每户家庭获得了一百斤粮食的补助,获得补助的家庭达到两百万户,基本上涵盖了所有因灾害减产或颗粒无收的人口,保证了社会稳定。
同时城市贫困人口补助也达到三千万龙币的规模,除了优先介绍贫困家庭成员进入工厂工作之外,主要也是进行粮食补助,以保证这部分人的基本粮食需求。
这个时期的国内人民对于生活要求并不高,长期落后的社会使得人民早已放弃了对富裕生活的憧憬,只要不让他们活不下去,躺在家里饿死,就达到了基本要求,因此农民和城市失业人员的基本生存问题解决了,对于新政府而言,压力自然就减轻了许多,存在社会动荡的隐患也就消除了。
至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问题,比如要解决大部分人的医疗问题,看不起病的问题,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任重道远,普通人民也理解政府从清朝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怎样的烂摊子,对政府的要求也不会太高。
另外政府之中也存在公务员工资过低的抱怨,如今政府普通工作人员的工资还不如工厂的工人,国家一时只重视工业的发展,削减了大量的政府机构支出,导致公务人员工资普遍偏低。
这一点政府也做出了承诺,答应所有政府人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年,将开始较大幅度的增加公务人员收入,最终要使得政府公务员收入比工厂工人稍高,这才稳定了一部分人的人心,使得想要跳槽的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暂时留了下了,但还是有人等不急,干脆辞职进入了工厂当起了工人,但这也实属正常,政府短时期的困难是无法解决的,只等待几年后,财政状况改善之后,也会出现人才回流现象。
第二百一十二章广濑一郎
时间很快过去了半个多月,到了一九一三年二月出头。此时的上海虽然已经该县立市,但在建国之后还没有独立出来,暂时还是属于江苏省一部分,国会准备审议一个新的议案,将上海独立出来,建立一个直辖市,将上海建设成为远东地区新的现代化大都市,新的议案估计会在下半年获得通过。
在上海市区西南部的一条叫做长宁街的小巷子里面,有一栋很不起眼的房子,这栋房子看起来很古老,是一栋两层的民房,外表看起来破破旧旧的,墙壁上布满灰尘和破损的坑洼,房子也是老式的木砖建造结构。
这栋房子的主人原本是上海本地一户居民,由于家中拮据,几年前将房子卖给了另外一个外地人,新主人住在这栋宅子里之后,一直深居简出,不好与外人打交道,周围的居民都和里面的主人都不太熟悉,很少有人见到主人出来闲逛和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只不过是偶尔有人见到主人家里会有客人过来拜访。
这家人家里的窗帘子也是时刻都拉起来,似乎刻意与外界保持着距离,大家都以为这家人只是比较古怪,好僻静而已,也没有太在意,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这栋宅子的状况依旧未变。
一天夜间,八九点钟的样子,这个时代的人们习惯早睡,晚上七点左右吃过夜饭,闲聊琐碎片刻,或是忙点杂事,到了八九点就该吹灯睡觉了,街上的行人已经非常少了,偶见有几户人家窗户上透射出一丝昏黄的灯光,照射到了昏暗的街道上。
在昏暗的街道上,闪出了一个黑影,一名头戴圆礼帽、身穿长马褂的男子正在街道上匆匆而行,迎着冰冷的夜风,借着昏暗的灯光,男子紧了紧脖子上的围巾,快步走到了南北向的长宁街南边的拐口处。
男子的帽檐压得很低,低着头自顾着赶路,似乎对周围的事物都不感兴趣。
男子走到长宁街尽头时,刻意放缓了脚步,到了路口时,男子突然停住了脚步,转过头去四处张望了一下,只发现身后寂静无人的街道,没有发现有什么行人的踪迹,男子转回头之后,快步走入了狭窄的巷子里面,这条巷子只有两米多宽,两旁都是民宅,只能容人和小黄包车穿行,一般的大车子是进不来的,地面上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垃圾和污渍,不太干净的样子。
男子走了几步又回头望了几眼,没有发现有什么人跟在后面,于是放心地朝前方快步走了过去,到了那栋性格古怪的主人宅子之前,男子再次谨慎地四处望了一下,随后便轻轻敲响了宅子前面的院门然后轻声咳嗽了几声,声音很小,似乎不太想让周围的人知道有人造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