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们一通笑,“还真是稀罕……去的哪家?”

    “茶汤巷司家,他家小子说是要转学,请同窗和师长吃顿酒,作个别。”

    众夫人微笑点头,“倒是仁义。”

    “确实仁义,也实在。”想到孩子们每日的饭食,家长忍不住夸了起来,“那司家大郎开着个小吃摊,我家六郎的午食便是他做的,十文钱一份,怪好的。”

    “十文,能吃这么好?”

    “起初我也不放心,直到有一次六郎告了假,没去学塾,人家专门跑了一趟,给送家里来了。我打眼一瞅,有菜有肉有汤有干粮,大人吃都够了。而且呀,味道比那矾楼、凤仪楼的丝毫不差,这十文钱真是值了。”

    家长喝了口茶,欣慰道:“最可心的还是六郎喜欢,每日回来都要夸上一回。”

    夫人们轻声慢语地说了起来——

    “可是州桥那家小火锅?”

    “近来在京中颇有名气。”

    “满庭芳的行首们都争着买。”

    “我家那位给我买过一回,怪好吃的。”

    “……”

    其中有位姓李的夫人,是若水书院的山长徐大儒的发妻,听到这话,不由留了心。

    回家后,李夫人同徐大儒说起此事,“前日你不是还说书院缺个厨子吗,不如让这司家小哥试试。”

    徐大儒向来尊重发妻,听到这话郑重地点点头,“改日我去见他一见,若果真人品正直、手艺又好,便如夫人所言,雇了他。”

    李夫人笑笑,“倘若他能待下,夫君就再也不用为书院的饭食发愁了。”

    徐大儒摇头失笑,读书几十载,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却搞不定学子们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