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富民强国精军

    邵友濂等人离开的时候,上海的码头提前进入“不夜城”状态,灯火通明,宛如白天。不过,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莫大的军营。

    原本喧哗、嘈杂、尘土飞扬的码头区域,半天时间,除了密密麻麻的迷彩,再也看不到任何其他的颜色。

    在此谋生的船民,曾经男人登岸做工,女人以船为家,守在江边的小船上操持家务,现在,这些小船都已经远离,躲得远远的,不愿与这些庞然大物为伍。

    三轮车、小摊小贩、帮派红棍打手以及看热闹的市民和游手好闲的懒汉,这个时候同样是老老实实的走出曾经拼命拼抢到的地盘。

    曾经,在这个区域的妓院、烟馆、赌场都被一扫而光,里面的青皮地痞和老板不是被捆绑着,就是已经变成一具冰冷的尸体。

    没有任何一个外来的大兵会像这支部队一样冷酷无情,即便是大家都非常畏惧的各国洋人们,他们来的时候部队也仅仅只是通过码头,然后向着上海城内而去。

    见多识广的“上海人”看不明白,驱赶推进的部队,杀洋人如同宰鸡羊,面对国人的不配合,先是一枪托,然后就是反手一捆绑,交给身后配合的上海驻军看守,一根细小白色的短绳就能将人绑得牢牢的。

    碰到烟馆、妓院、赌场,突然而至的军人可没有那么温柔,不再驱赶推进,而是直接包围起来,全部捆绑,稍有反抗,立即奖赏一颗“花生米”。

    邵友濂带走了200枝“兰芳85式”,每枪配发200发子弹,在一个排的兰芳国防军的护送下离开。

    回头看着搬运的清国士兵和押运的兰芳士兵,两军天壤之别的差异实在是太突兀,邵友濂等人无奈的苦笑,再次盯着兰芳军营凝视了一会,在邵友濂的命令下迈步回府。

    邵友濂的表情一直非常凝重,胡书达的话久久回荡在他的脑海里,让他清楚大清帝国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局势之中,再不清醒和奋起直追,随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工业强国,商业富民,改革强军。”仅仅十二个字就是大清的一剂良药,让邵友濂受益匪浅,作为清朝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看得出胡书达没有忽悠他。

    甚至,他还能从胡书达等人在谈及大清帝国局势的时候,他们眼中总是露出一丝深深的担忧,这种表情瞒不过官场混迹二十年的他。

    对于胡书达等人的担忧,邵友濂一直很迷惑,最后在即将离船的时候,他终于忍不住问了出来。

    一首《炎黄人》的合唱解开了他心中的结,这才让他的内心更加复杂,凝重和激动同在,欣喜和担忧同存。

    “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的是笑容。”

    “不论你来自何方,将去向何处,一样的泪,一样的痛,曾经的苦难,我们留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