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水稻是带壳的,去壳之后才是可食用的大米。那个时候的水稻品种又不想现代经过选育之后那般饱满,水稻壳占据了相当大的分量,按照科学家的研究,这四石稻谷收成去壳之后,大约只能剩下2.4石大米。
一石为现代14公斤,换算下来,大米的亩产量不过才九十六斤,换算成秦汉时期的亩产量,甚至不过八十九斤。
这是水稻的产量。
华夏大地,南方主要种水稻,北方则主要种小麦。
小麦产量又是如何呢?
《后汉书·仲长统传》曾经提到过比较详实的数据:“通肥饶之率,计稼墙之入,亩收三石。”
写的很明白,哪怕是肥沃富饶之地的小麦,亩产量也不过三石。
换成现代计量单位,亩产量约为一百二十斤,换成秦汉时期的计量单位则不过108.6斤而已。
秦国开郑国渠后,在郑国渠附近种植的粟产量倒是高,达到了秦国计量单位的亩产一百八十斤。
但众所周知,河田肥沃,产量本就远远高于其他田地的产出,很多时候其产出差异甚至可能达到惊人的五倍。
而且河田向来数量少,只能当做特例。
何况设计开凿郑国渠的郑国,还没被韩国送来“拖垮”秦国呢。
——汉承秦制,计量单位并无改变。
虽然《淮南子》与《后汉书》都是汉朝成书,但从战国到汉朝,粮食产量只有增长的,万万不会下降。
当然,因为这时候粮食产量太低,所以百姓几乎可以说是一年到头全年无休,水稻小麦都会种。
不但水稻小麦,其他五谷同样会一起种,而且麦麸稻壳这些东西也不会扔,反倒会在饥饿的时候加入粮食一起蒸煮充饥。
但就算所有粮食与麦麸稻壳加起来,一年总产量也绝对达不到441.6斤到662.4斤这么多。
何况不止有玉米,还有土豆红薯并其他可以当做主食的食物。
一石为现代14公斤,换算下来,大米的亩产量不过才九十六斤,换算成秦汉时期的亩产量,甚至不过八十九斤。
这是水稻的产量。
华夏大地,南方主要种水稻,北方则主要种小麦。
小麦产量又是如何呢?
《后汉书·仲长统传》曾经提到过比较详实的数据:“通肥饶之率,计稼墙之入,亩收三石。”
写的很明白,哪怕是肥沃富饶之地的小麦,亩产量也不过三石。
换成现代计量单位,亩产量约为一百二十斤,换成秦汉时期的计量单位则不过108.6斤而已。
秦国开郑国渠后,在郑国渠附近种植的粟产量倒是高,达到了秦国计量单位的亩产一百八十斤。
但众所周知,河田肥沃,产量本就远远高于其他田地的产出,很多时候其产出差异甚至可能达到惊人的五倍。
而且河田向来数量少,只能当做特例。
何况设计开凿郑国渠的郑国,还没被韩国送来“拖垮”秦国呢。
——汉承秦制,计量单位并无改变。
虽然《淮南子》与《后汉书》都是汉朝成书,但从战国到汉朝,粮食产量只有增长的,万万不会下降。
当然,因为这时候粮食产量太低,所以百姓几乎可以说是一年到头全年无休,水稻小麦都会种。
不但水稻小麦,其他五谷同样会一起种,而且麦麸稻壳这些东西也不会扔,反倒会在饥饿的时候加入粮食一起蒸煮充饥。
但就算所有粮食与麦麸稻壳加起来,一年总产量也绝对达不到441.6斤到662.4斤这么多。
何况不止有玉米,还有土豆红薯并其他可以当做主食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