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玉港洗漱过后,没有先进自己的卧室,而是如往常一样走到后楼去看望他的父亲。

    他是个孝子,自己虽然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是每晚都要看看八十多的老父亲有没有睡好。

    来到后楼,他惊讶的发现房间内的灯还亮着。

    他不禁心中一紧,怀疑是否发生了什么意外。

    踏入房间,他看到父亲坐在桌子旁,眼眶微红,似乎在默默抹眼泪,鲍玉港感到内心一阵沉重,他走近父亲,轻声问道:“爹,你怎么了?为什么这里还亮着灯?”

    鲍兆龙抬起头,擦拭了眼泪,沧桑道:“没什么,就是年纪大了,总想起以前的事情。”

    鲍兆龙今年86岁,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也就是1895年。

    那一年,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等在马关春帆楼开始谈判。

    随后不久,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实业救国运动兴起,鲍兆龙在汉口一带经营工厂,制做鞋子和帽,至1940年转住上海开设银号。

    直到48年,才来到了港岛。

    鲍玉港非常清楚自己家族的经历,那时候他已经三十岁了。

    心领神会之下,他瞥了一眼桌子上的报纸。

    是《大公报》和《新华每日电讯》

    这些报纸他也都看过,写的正是斯沃琪手表在日本被海关扣押,然后各方发声,尤其是内地的发声,日方迫于压力,已经解禁。

    这些消息,可以说让每一个华人都心生振奋。

    他明白过来了,这些内容勾起了老父亲的回忆。

    父亲对祖国的思念对家乡的牵挂都倾注在了这报纸上,才落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