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看着帛书上的官制,思考着一个问题,谁可为刑部尚书。
刑部、大理寺还有都察院这三司能够互相牵制,对比三公九卿制能够有效减少司法掌管的独断专横,甚至冤假错案。
但谁担任着刑部尚书就成了一个问题,刑部尚书为人必须强硬,而且颇识法律,执法严格,方能成事。
主公的想法是挺好的,但是人手不足啊!
尤其是担任要职的重臣!
刘德其实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首辅一职就是陈朔的,但陈朔身体老迈,担任一州别驾都已经力不从心,一国首辅显然更会吃力,刘德之所以任命陈朔为首辅,一是陈朔资历足够,没人敢说闲话,二来也是对陈朔辅佐自己祖父在辅佐自己的嘉奖。
当然,任命陈朔为首辅之后,就必须为陈朔选择继承人了。
这个人,也只能是荀彧。
吏部俗称天官,掌握的是汉国中下级官吏的任免权,甚至吏部尚书如果强横一些的话,内阁次辅的命令都可以顶回去,所以吏部尚书的人选必须慎重一些!
刘德准备任命荀彧为次辅兼任吏部尚书,荀彧忠心耿耿,而自己正值壮年,也不怕荀彧权重尾大不掉,等到以后人才充盈,在重新任命吏部尚书即可。
而户部方面,糜竺一直掌管着燕州钱粮,虽然能力比起其他人来说要弱上一些,但是术业有专攻,糜竺担任户部尚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工部尚书则有徐光启担任,虽然一下子将徐光启升为高位,但徐光启有屯田之功,又担任汉公府主簿很长一段时间,将府中上下各事打理的井井有条,而且徐光启善于发明,担任工部尚书最为合适。
而在礼部方面刘德陷入了难题,自己麾下并没有合适的人选,高颎倒是比较合适,但礼部位置清贵,高颎能力过人,只担任一个礼部尚书实在是大材小用,更何况自己将礼部最重要的科举考试还有国学校事务剥夺从礼部剥夺了,礼部除了清贵也就不剩下什么了。
所以礼部尚书先等一等,和群臣商议一番,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而高颎精明能干、知兵事,所以刘德决定将高颎任命为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只能由文官来担任,如果兵部尚书都是由武官担任,武将又掌兵又管后勤,这是刘德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事情。
而兵部尚书对于各大军主将掌管军队也没有插手的权利,尤其是兵部没有对军官任免的权利,这也让兵部的权利大幅度缩水。
这也是刘德故意为之,文武并立,决不能形成以文制武或是以武制文,君主必须要大权独揽,而且刘德还设立了尚书台,这也是内外制衡,消减内阁首辅的权利。
虽然朱元璋同志废除了丞相之职,但实际上有明一朝,有不少首辅大臣的权利比丞相还要大,比如:张居正。
刑部、大理寺还有都察院这三司能够互相牵制,对比三公九卿制能够有效减少司法掌管的独断专横,甚至冤假错案。
但谁担任着刑部尚书就成了一个问题,刑部尚书为人必须强硬,而且颇识法律,执法严格,方能成事。
主公的想法是挺好的,但是人手不足啊!
尤其是担任要职的重臣!
刘德其实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首辅一职就是陈朔的,但陈朔身体老迈,担任一州别驾都已经力不从心,一国首辅显然更会吃力,刘德之所以任命陈朔为首辅,一是陈朔资历足够,没人敢说闲话,二来也是对陈朔辅佐自己祖父在辅佐自己的嘉奖。
当然,任命陈朔为首辅之后,就必须为陈朔选择继承人了。
这个人,也只能是荀彧。
吏部俗称天官,掌握的是汉国中下级官吏的任免权,甚至吏部尚书如果强横一些的话,内阁次辅的命令都可以顶回去,所以吏部尚书的人选必须慎重一些!
刘德准备任命荀彧为次辅兼任吏部尚书,荀彧忠心耿耿,而自己正值壮年,也不怕荀彧权重尾大不掉,等到以后人才充盈,在重新任命吏部尚书即可。
而户部方面,糜竺一直掌管着燕州钱粮,虽然能力比起其他人来说要弱上一些,但是术业有专攻,糜竺担任户部尚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工部尚书则有徐光启担任,虽然一下子将徐光启升为高位,但徐光启有屯田之功,又担任汉公府主簿很长一段时间,将府中上下各事打理的井井有条,而且徐光启善于发明,担任工部尚书最为合适。
而在礼部方面刘德陷入了难题,自己麾下并没有合适的人选,高颎倒是比较合适,但礼部位置清贵,高颎能力过人,只担任一个礼部尚书实在是大材小用,更何况自己将礼部最重要的科举考试还有国学校事务剥夺从礼部剥夺了,礼部除了清贵也就不剩下什么了。
所以礼部尚书先等一等,和群臣商议一番,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而高颎精明能干、知兵事,所以刘德决定将高颎任命为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只能由文官来担任,如果兵部尚书都是由武官担任,武将又掌兵又管后勤,这是刘德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事情。
而兵部尚书对于各大军主将掌管军队也没有插手的权利,尤其是兵部没有对军官任免的权利,这也让兵部的权利大幅度缩水。
这也是刘德故意为之,文武并立,决不能形成以文制武或是以武制文,君主必须要大权独揽,而且刘德还设立了尚书台,这也是内外制衡,消减内阁首辅的权利。
虽然朱元璋同志废除了丞相之职,但实际上有明一朝,有不少首辅大臣的权利比丞相还要大,比如: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