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郎也明白赵娘子的心结吧?”

    听芳期这样问,辛远声的笑容就悄没了,他把酒一口饮尽:“阿瑗的性情,着实是最疏阔不过,说起来这点其实跟三娘你很有几分像,但这是在她的父母亲人遭遇祸劫之前。”

    “辛郎结识晏郎,是因东平公?”

    “东平公乃辛某授业恩师。”

    辛远声抬眸,看着亭子外头浓沉的夜色,手指勾挽持壶柄,却久久没有斟酒:“我被送回大卫,立时就遭受到质疑,那些人称母亲绝对不舍和亲生子骨肉分离,我已经不是我,我是辽廷找的替代品,是细作。”

    “这不是有毛病么?”芳期嗤之以鼻:“辛郎那时才多大?哪有送个幼子小儿为细作的,且这般明目张胆的送回国,一回国就遭受质疑,能有丝毫作用?”

    “但那些人不会在意这些矛盾之处,我当时也想不明白那些人对我会何抱持着这么大的恶意,是东平公替我释疑。”辛远声缓缓移动手指,抚擦持壶的把柄,沉浸在回忆里的人显得更加温润。

    但辛远声有很长时间没有继续往下说。

    芳期就吃着肉喝着酒,她在跟晏迟相处时已经习惯了对方突然沉默气氛瞬间安静的“大场面”,完全可以做到应对自如,更别说现在面前坐着的还是辛远声,本来就是一个很有“温度”的人,再怎么沉默也不会有阴气散发,影响不到旁人。

    辛远声仿佛也不惊诧芳期会安之若素了,他顾自平息着情绪,把那些历经多年都未曾真正祛消的戾怨压抑了,才终于可以重提:“当年辽国特使求娶大卫臣子之妻,要求先帝下令我的父母和离,逼迫我母亲和亲辽使,这样的事情既不符合礼法,更不符合俗情,官员们应该力谏,请天子斥退辽使,修书辽主,使其致歉。

    可他们无不畏惧辽国借此由头宣战,文官们不愿让武将获重用,打破自建朝以来,重文轻武的格局,投机之辈揣测圣意,也深悉先帝厌绝用兵,一味耽于享乐,用尊严和币帛换取和平的执愿,他们无视了礼法和俗情,用社稷民生为重的名号,谏言牺牲小节。

    这些人却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卑鄙可耻的,他们看见我,就想起自己曾经折节丧德,他们还认定我心怀怨恨,所以他们应激似的打压我,仿佛如果我受到指谪,他们曾经的行为就正义了。”

    芳期端着酒跟辛远声碰杯:“辛郎其实根本不会同这些小人一般计较的是吧?”

    “如果没有东平公开导,我或许会。”

    所以东平公对辛远声而言,也是相当重要的人。

    “东平公当初遇难时……”

    “我就在临安。”

    芳期想问辛远声为何不想办法营救,但转念间,又明白辛远声根本无力挽转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