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变化的人是长史李政。

    三月二十日。

    先父李斯生诞之日。

    李原在永安宫中设下家宴,宴请李政一家。李斯一脉,在经历了胡亥大屠杀之后,存活下来的,就只有李政、李原两人。

    或许是因为平素的沟通不够,或许是由于年少之时的经历不同,又或许是因为李原的思想超过了这个时代,李政在与李原这个便宜三弟交谈时,往往自卑得紧,他迫切的渴望证明自己,但却又匆匆的步入到了歧途之中。六年前是如此,这一次也不例外。

    秦国以法治国。

    其它学说,在李原的强力压制下,基本上没有成为主导的机会。在李原势力崛起的过程中,以商山四皓为首儒学势力曾经纠集了数千的儒生拦路告状,试图改变儒学不受重用的境况,但却遭到了李原的无情镇压。

    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儒学中坚痛定思痛,终于改变了以硬碰硬的想法,以迂回曲折的方式来渗透进秦国的中枢之中。

    这一次,儒生势力依旧将目标放在了长史李政身上,而突破口则是李政新纳的如夫人。

    在家宴之中,李政的这一位新夫人表现的很是低调,细说起来,这位年不过二十的新妇其实是李政的第三任夫人了。李政的原配,本来也是秦国的宗室,不过,在廷狱之难后,身体亏损早早的去世,随后,李政纳的新妇又是宗室陈棣的女儿,在那场关系着宗室命运的变局之中,陈棣一系被连根拔起,李政为自保计,自然不可能再在身边留一个隐患。

    有了这二次教训,李政的第三次婚姻很慎重。当然,身为秦国长史,李政的身份摆在那里,年纪又不过四十上下,正是一个男人最为成熟的黄金年龄,他的择偶标准不会降低多少,尤其是对女子的年龄和面貌这两块上。

    最终,来自家乡上蔡的同宗李姓大族在这场婚姻争夺战中笑到了最后,秦国对于同宗之间的联姻并不象后世那样严苟,只要血亲不是三代之内,这种宗族内部的紧密结合更让人觉得放心。

    然而,李政千算万算,却忽略了一点。这位李夫人并不是目不识丁的愚妇,相反,她曾经师从儒学大师孔子的八世孙孔鲋,在她的潜移默化影响下,李政的政见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

    每一个利益集团的背后,都有其代言人。李政不仅仅是秦国朝廷的第二号人物,而且还是法家学说的代理人。大秦长安书院的名誉院长,如果有他在朝中为儒生们撑腰。那孔门的这些后辈学子们日子就要好过的多。

    长安书院。

    是由秦国朝廷举办的公学。创建于新历三年,迄今已有四年时间,不仅仅在长安,在三十六郡的其他郡治所在,它的分院也遍布极广。它的存在,也为秦国各级衙门各个岗位提供了后备的年轻人才储备。

    书院之中,不仅有管仲、子产、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法家著作学说,不仅有《韩非子》《始皇对李丞相语录》等秦国体制之本的著作。更有儒、墨、纵横、道等春秋时盛行的流派。这些年来,随着接触儒生、博士、纵横家的增多,李政个人的政治主张也随之转变。

    儒家之精要,在于感化,在于相信人性本善,这与李原现在倡导的先下手为强做法相互矛盾,而李政在学院众儒生的推举下。脑子一热即陈书上言,请求李原以大秦苍生安宁为念,放弃率军征西的想法。